重讀《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轉機時期的“新人敘事學” -找九宮格空間-文史–中國作家網

原題目:轉機時期的“新人敘事學”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再解讀

1950年頭,一篇出自年青批駁家竹可羽之手的長文《論<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在文藝界高層傳閱。文章稱,《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稱《桑干河上》)“沒有寫出農人對田主階層的冤仇”,甚至是“一部描述農人的落后、搖動和反叛為主的小說”,“不克不及不說是一種最年夜的掉敗。”[1]這一批駁當然有所依據。杜贊奇以為,“在中國和印度那樣的新平易近族國度,常識分子與國度所面對的最主要的工程之一,曩昔是、此刻仍然是從頭塑造‘國民’。”[2]從此角度看,《桑干河上》簡直存在缺點。不外認識形狀生孩子并非文學獨一價值,若從村落人生與人道的存在景況著眼的話,《桑干河上》的“掉敗”實在內含著20世紀40-50年月這一轉機時期獨具氣力的“新人敘事學”。尤其是,《白毛女》等已勝利在前,兼具發蒙、右翼與反動多重“血緣”的丁玲卻沒有循照舊例,而是勇敢糅合,勝利另創多義且條理豐盛的“新人敘事學”。遺憾的是,無論是昔時新中國文學將反動目為“獨一真諦”,仍是此后“重寫文學史”思潮試圖將新中國文學一筆取消,這種稀見的實驗價值都被掩蔽失落了。對此,本日學界頗有從頭考量的需要,而《桑干河上》直接以作者親歷經歷為故事原型,更為后人復原其復合型“新人敘事學”供給了較好的史實基本。

一 “新人”講述的發蒙“血緣”

社會主義文學“新人敘事學”是以對五四發蒙主義的離別開端的。1939年11月7日,毛澤東在致周揚信中,談及對魯迅寫作的懂得:

就經濟原因說,鄉村比都會舊,就政治原因,就反過去了,就文明說亦然。我同你談過,魯迅表示農人側重其暗中面,封建主義的一面,疏忽其勇敢斗爭、對抗田主,即平易近主主義的一面,這是由於他不曾經歷過農人斗爭之故。……農人,基礎上是平易近主主義的,便是說,反動的,他們的經濟情勢、生涯情勢、某些不雅念形狀、風氣習氣之帶著濃重的封建殘余,只是農人的一面,所以不用說鄉村社會都是老中國。[3]

與公然贊譽魯迅為“古代中國的圣人”分歧,這種暗裡看法更真正的地反應了毛澤東對于那時政治局面與文明計謀的謹慎考量。對此,盧燕娟以為,“五四”以后中國常識界“以東方平易近族國度為模範計劃將來”,“不是經由過程抗衡古代世界的不服等構造,而是從最基礎上接收這不服等邏輯”,“其發生的成果,要么落后國度接收進步前輩國度的‘有理抽剝’,將本身受奴役、受抽剝的命運回結為本身平易近族不文明、不品德的后果;要么落后國度對本身汗青文明和國族的超出戰勝,將本身復制為一個構造意義上的‘東方國度’暨‘文明國度’。”[4]在當時發蒙計謀中,這兩重成果兼而有之:常識精英被目為超克實際、重造國度的盼望之地點,而村落農人、城市小市平易近等“群眾”則年夜都被回進“不文明”、障礙國度“走向古代”的“愚弱的公民”的范圍。表示于文學,就是“被招募為汗青的主體,介入到社會改革和反動之中”[5]的“新人”,重要由常識分子承當,而大眾則多流為被批評/被擯棄的“公民劣根性”承載者。顯然,這種發蒙計謀在求助緊急生死之際斷難完成古代平易近族國度的重建任務,夏瑜(《藥》)被做成“人血饅頭”,便是蹩腳而實際的隱喻。毛澤東所言及的,實在就是文明計謀基本的調劑:無論抗戰開國仍是反動開國,分開了中國社會的基本(農人),那“新中國”注定無從談起。是以,不久后的《講話》明白以反動文明計謀替換發蒙文明計謀,此中,底層大眾(“國民”)被確以為文學論述“新的人物”的起源,初期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新人”講述由此確立,并經由過程《白毛女》等作品衍變為20世紀50-70年月文學的“陳規”。

但是對讀毛澤東信與《桑干河上》,不難發明,《桑干河上》可謂另類。簡直,多年以后,丁玲說過《桑干河上》是“在毛主席的教誨下”“小我盡力尋求實行的一點小結果”,“是為他寫的”[6],但研討者若真的據此認為《桑干河上》僅是政黨認識形狀的“文學版”,那就難免錯過這部優良小說了。《桑干河上》的另類,凸起地表示在其“新人”與阿Q、閏土、鼻涕阿二、賭徒吉順等發蒙體系下“公民劣根性”承載人物的親緣關系。對此小說中的“新人”,學界多追蹤關心程仁、張裕平易近等積極分子,實在其間大都農人都經過的事況了“翻身”而兼“翻心”的“人在汗青中生長”的過程,都分歧水平地具有“新人”特征。據知戀人稱:

(《桑干河上》)所記敘的人物和故事年夜體都是產生在這個農村(注:河北省涿鹿縣溫泉屯村)和這一帶處所的人和事……村里的人們都把小說中的人物和他們本村的某些人“對了號”。稱號那些人的姓名時,也是用了作品中的名字。[7]

不外,丁玲在將這些原型人物轉化為文學人物時,顯然沒有固守《白毛女》以來“新人”講述的陳規。依例,假如作家有興趣將其筆下的農人推到作為“汗青的主體”的“新人”地位,那么即使這些原型人物簡直存在某些與階層“實質”或品德純粹性分歧的本領史實,作家也終會將它們回進“不成論述”范圍。便是說,“只要決議‘舍棄’一個或幾個包含在汗青記載中的現實範疇,我們才幹建構一個關于曩昔的完全的故事。”[8]好比,《狂風驟雨》自動舍棄翻身農人以為“城里的耗子比鄉村的豬還肥”、“把賓縣城就包抄起來”預備進城“搶工具”[9]一類的史實,《紅巖》塑造江姐抽像時也舍棄其丈夫彭松濤原型彭梧詠還有老婆的史實,《創業史》則舍棄梁生寶原型王家斌不愿將余糧低價賣給國度的史實。但《桑干河上》沒有遵照如許的“不成論述”的潛伏“商定”。它所記敘的農人,在從實際走上文學前臺時,照舊保存著奪目的“精力奴役的創傷”。此中,侯忠全、郭伯仁、郭全、老吳甲等老輩農人可謂驚心動魄。多年以前,侯忠滿是“一個多么聰穎的小伙子”,“有十九畝半地,三間瓦房”,“又討了一個村莊上最美麗的姑娘”(《桑干河上》,華南國民出書社1951年,138頁;以下皆同),但他媳婦和田主家年夜少爺侯殿奎“勾結上了”,侯忠全打了媳婦,媳婦跳井他殺,侯殿奎教唆媳婦外家與侯忠全進行訴訟。最后侯忠全坐牢、賠地、淪為耕戶,和以前一如既往:“有時辰還講故事”,“卻只講從侯殿魁那里聽來的一些因果報應”,“(他)把一切的磨難都回到本身的命上。”(《桑干河上》,第141頁)對女性遭遇的男權壓抑,《桑干河上》異樣有觸目驚心的深描。無論是潑辣的周月英,仍是衣不蔽體的趙得祿妻子,在漢子眼中皆具“物”的屬性,辱、打皆任隨己意。此外,積極分子張裕平易近也“曾有一個短時代染有地痞習慣”,“他關閉的胸口和胸口的上的毛,一股汗氣撲過去,似乎還混和得有酒味”(《桑干河上》,第61頁)。

如許一些驚心動魄精力創傷或“地痞習慣”有廣泛的情境依據。實在,侯忠全、郭伯仁、郭全、老吳甲等農人,恰是蕭公權在《中國村落》中所會商的中國傳統村落年夜範圍存在的“良平易近”的典範例證,他們是軌制與文明的產品:

全部復雜的村落把持系統是統治者design出來的,目標在于把懼怕威望的不雅念深深地注進臣平易近的腦海中,培育臣平易近安于近況的意愿,避免臣平易近養成自力接濟的才能,把臣平易近馴化成在政治上有害于帝國統治、在思惟熟悉上癡鈍的綿羊……讓他們成為征服、恐懼、無法自立的人。[10]

侯忠全“平生兩世”,恰是“良平易近”天生的活生生樣板。與此響應,張裕平易近這類有哥老會風格、敢于出頭的青年農人,則幾多有所謂“敗類”的影子。他們是村落社會的不穩固原因,“出于習氣性的橫衝直撞、目無王法和洽吃懶做”,“一旦無機會,他們就會起首起來激發騷亂,并向當局挑釁。”[11]不外,無論敗類仍是良平易近,抑或是“不年夜正常的婦女性情”,并非有真正的依據就可以或有需要轉換到文學中往,如齊谷批駁說,周月英“除了她丈夫的拳頭就沒有什么恐怖,也沒有什么可以安慰。所以,經常顯得很尖銳”,“最敢講話”,“如許的抽像,對于讀者會發生如何的後果呢?”[12]這意味著,《桑干河上》中諸多農人和婦女簡直無法告竣“塑造‘國民’”的“國民的教導學”目的,按社會主義之請求,其部門心理、心思特征不用也不克不及寫進小說。丁玲也認可本身在寫作中“還和陳明同道爭持,他不同意我的那些人物中的某一小我,他要修改他們一些。”[13]甚至,小說原型地溫泉屯村農人對此也不年夜認同。這表示在,他們在把小說中人物與村里人“對號”時,不經意“遺漏”了上述帶有各類“精力奴役的創傷”的農人。據筆者2014年8月觀賞溫泉屯村丁玲留念館所見,小說中重要農人原型都被任務職員標誌于擺設圖片的旁邊,如程仁原型韓義、趙得祿原型趙全錄、任天華原型任志會、董木樨原型王志珍、李之祥原型李澤奎等,但對“創傷”最深的侯忠全、周月英等人物原型,留念館卻付之闕如,一字未提。這與其說是侯忠全、周月英等人物抽像沒有原型共享會議室,不如說是昔時被參考為原型的農人不愿“對號進座”,而明天溫泉屯村對外宣揚時也有興趣回避了這一方面的信息。

那么,《桑干河上》為什么會選擇這般不“討喜”的寫法?當然不是由於丁玲有意塑造“新人”。現實上,從《一顆未出膛的子彈》到《我在霞村的時辰》到《田保霖》,丁玲一向在追求“老中國”地盤上的“新人”。兼之“《野百合花》事務”的影響,她在《桑干河上》中器重“新人”塑造簡直是必定的。不外,《桑干河上》顯然沒有循守《白毛女》的已有經歷。這意味著它的寫作還有所源。此前,古代文學有兩類鄉土傳統。一是廢名、沈從文所代表的抒懷傳統,但《桑干河上》與此無甚聯繫關係,由於廢名、沈從文等“將鄉村視為隱逸逍遠的地點”,其詩化村落、認同現存社會次序的做法甚至比丑化鄉村“更年夜水平上起到了曲解的感化。”[14]《桑干河上》不成能認同于此種中產階層文學:它固然也有漂亮的果樹園景致,但并不喻指協調有序、渾厚精美的詩的世界。也許在丁玲看來,將擁有遼闊葡萄園的熱水屯講述成另一個“湘西”,正是對大眾保存與村落真正的的雙重變節。所以,丁玲不成能把她“新人”處置成協調的“天然的兒女”。另一傳統是以魯迅起始的公民性批評聚會場地寫作。丁玲寫作更多承此而下。不外,與魯迅對于群眾的看客定位分歧,丁玲作為反動中人,須將看客改變為兵士。是以,她實與馮雪峰、胡風等更接近。馮雪峰、胡風皆力求以反動態度融冶魯迅公民性批評思惟,進而經由過程“新人”或“新好漢人物”塑造完成公民性重鑄。是以,他們懂得的“新人”就比擬復雜。毫無疑問,他們是要盡力挖掘國民的覺悟的氣力,但這種挖掘是同與“國民落后層”的斗爭相聯絡接觸的。馮雪峰以為:

這落后的最為實質的嚴重意義,是它不只為曩昔的汗青和革命統治的搾取的成果,并且它本舞蹈場地身還成為舊的搾取權勢和革命統治之群眾的消極的基本;由於所謂落后,就是不自發地屈從在被搾取被抽剝的舊生涯之下,消極地迎受革命統治的安排,也麻痺地疲憊地守舊住舊的生涯不雅念。[15]

是以,文學倘要真正挖掘國民的“主體”的氣力,就必需深潛到生涯淤陷著的底部,而“不被這種理性存在的陸地所沉沒”,要“有和他們的生涯內在的事務搏斗的批評的氣力。”[16]這種搏斗與批評的公民性重鑄思緒,與竹可羽所倚為尺度的《講話》無疑相往較遠,是對魯迅傳統的發明性成長。

與魯迅傳統的思惟聯繫關係,與胡風尤其是馮雪峰的私家關系,使丁玲一直無法切斷本身的發蒙主義“血緣”。故而,轉機時期《桑干河上》的“新人敘事學”也分歧于從《白毛女》到“三紅一創”的主流社會主義實際主義:循公民性批評的發蒙思緒、深刻群眾魂靈深處被傷害損失的部門,成為《桑干河上》發明并浮現“新人”生長的條件。不外,這也不完整是對魯迅傳統的苦守,而更年夜水平上是盼望在多種文學請求之間發明某種綜合的、史無前例的“新人敘事學”。

二 公民性重鑄中的右翼頭緒

這種綜合的“新人敘事學”的困難在于:熱水屯五花八門的農人既已深陷“精力奴役的創傷”,又怎能成為發明汗青的“新人”?實在,在發蒙寫作內,阿Q等農人不單因其來因不明的精力病患而很難被改革,甚至其存在自己也更多地被回為“古代公民的古代化經過歷程應當消除”的“該公民外部的異質性”[17],他們盡無能夠獲具“新人”標準,發明“汗青”的標準舍常識分子而難有其他。以此推之,假如《桑干河上》僅承續發蒙傳統,那么其間農人就只能是罹患各種心理、心思病癥的“棄平易近”、愚平易近。即使強行寫成“新人”,也會像路翎筆下底層人物一樣浮現歇斯底里、心思歪曲的病態人格,很難取得“新人”的自負描摹與將來主義內在。但從《桑干河上》人物效能設置可見,常識分子已退居邊沿,而張裕平易近、程仁、趙得祿甚至周月英等農人則呈現在“新人”地位上。這種設置,來自實際反動的必定,也來自馬克思主義成分倫理:“無產階層飾演選平易近(chosen people)的腳色,即最受鄙棄,最下流的人是救贖的東西”,“(他們)不只將解救本身,並且也將解救人類。”[18]這意味著,丁玲的“新人敘事學”兼取馬克思主義與發蒙主義。不外二者裂隙甚年夜:很難想象,那些精力受創的“征服、恐懼、無法自立”的“良平易近”或敢于作奸犯科的“敗類”可以勝任解救本身和人類的義務。那么,《桑干河上》如何彌合這一裂隙呢?

從文學史上看,主流社會主義實際主義回避這一裂隙:“新人”(如喜兒、朱老忠、梁生寶、梁長生等)從出發點上就與心理/心思病態相隔斷,他們樸實、純粹,在通向“新世界”的生長之途上無本質性妨礙。而異樣受胡風、馮雪峰文藝思惟影響的路翎,將戰勝這一裂隙的基本安置在“國民底原始的強力,特性底積極束縛”[19]這種“空泛抽象的非實際的工具”[20]之上。《桑干河上》與這兩種偏向皆不雷同,它扎根于堅實的基本之上。對此,馮雪峰有精準判定:

(《桑干河上》)從以地盤的關系決議了鄉村的階層關系這一個最基礎點動身,關于人們對于地盤的依存性的深入,關于田主階層從各方面臨于農人的影響與約束,關于農人的斗爭的動身點及其氣力的起源,以及關于各階層各階級的人們彼此關系的復雜性,都可以或許有詳細而深刻的剖析與描述。[21]

這是《桑干河上》與發蒙主義或魯迅不再雷同之處。五四文學對“人們對于地盤的依存性的深入”缺少敏感。阿Q、祥林嫂、閏土的精力病態重要被指以為舊的禮教文明的損害,對地盤多寡則鮮有觸及。許杰、許欽文、蹇先艾、彭家煌等人的鄉土文學也少少追蹤關心農人“對于地盤的依存性的深入”。這不克不及不嚴重影響到其深度:拋開詳細經濟處境(如地盤題目),單單著眼傳統文明對于小我命運的“封閉”,又在多年夜水平上可以或許深刻個別存在的深處?現實上,村落中人又有幾個是按“文明”往生涯的呢?以此而論,五四發蒙作家(包含后來崇信儒家的陳忠誠)幾多都近于陳腐,但《桑干河上》年夜為分歧。假如說黑格爾所言——“個體愛好和無私欲看的知足的目標倒是一路舉動的最有權勢的根源。他們的權勢表示在他們全然掉臂法令和品德加在他們下面的各種限制”[22]——對的的話,那么《桑干河上》諸色農人的“個體愛好和無私欲看”簡直都集中在地盤之上。為了地盤,農人肯就義其他也可以成為目標工具,譬如莊嚴、戀愛,由於缺地或無地,他們逐步淪為各類“不正常的人”,為各類公民劣根性所裹挾。

將地盤題目懂得為農人精力與命運的決議性前提,這是馬克思主義優越于發蒙主義之處。藉此融會,承續魯迅而來的公民性批評視野在《桑干河上》中取得比五四文學更見靠得住的基本與深度。在五四文學中,那些禁受“精力奴役的創傷”的人們雖被追蹤關心,“但他們的存在僅僅是一個個片斷罷了”[23],如阿Q的存在重要被用于展現阿Q本身都茫然無所知的劣根性,其間存在的是發蒙批評邏輯,而被批評對象的內涵生涯邏輯天然不克不及取得令人信賴的絕對完全的浮現。《桑干河上》卻不這般。它以馬克思主義方式為發蒙的人生表象賦以汗青深度。小說中,侯忠全人生邏輯變更最具觸目驚心的深度。這個底本“聰穎”的小伙子,在淪為耕戶之后為什么變得緘默而不再冤仇了呢?公民性批評寫尷尬刁難此按例會說明為“歷來這般”的思惟“遺留”,《桑干河上》卻穿透這“思惟”硬殼,直接抵及題目的本質地點:地盤。恰如侯家新當家侯殿魁所言:“你總得贍養你娘你兒子”(《桑干河上》,第140頁),用什么養呢?只能是地盤(租地)了。其精力畸變,究其最基礎,并非思惟愚蠢,而是經濟窘境對個別精力恐怖的衝擊與“塑造”。羊倌妻子被丈夫暴打后依然“乖乖地”往“做扁食給他吃”,歷來被指以為女性在男權文明壓制下的精力變異,但這毋寧是疏忽了丁玲隨后的描述:“(她)覺得他是多么的不幸”,“他曾經不年輕了,他盼望回到地里來,有幾畝地種,可是,哪來的地呢?”(《桑干河上》,第103頁)。這才是這對富貴夫妻男的急躁、女的乖戾的真正根由,與研討者所指出的封建文明枷鎖——“不只男性是以本身為中間的,並且女性也是以‘他者’為中間的”[24]——的聯繫關係或許并不深切。張裕平易近的地痞習慣亦非與生俱來,而是怙恃早亡、依傍度日的舅舅的過度貧苦、誠實有關。家徒四壁之地、只能“靠著兩個臂膀”活下往的張裕平易近,選擇與舅舅“只了解刻苦”的人生不年夜雷同的蠻、狠、猾之保存方式,其實是天然而公道的。

應當說,在《桑干河上》之前,農人這種“對于地盤的依存性的深入”及由此而生的精力成形經過歷程還較少被這般深入地提醒過。那么,這種與發蒙文學既類似又不類似的提醒,能否是作家的向壁虛擬呢?從溫泉屯村史實看,《桑干河上》具有高度實際基本:“全村200戶人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麻煩農人,不到百分之十的田主卻占有著2000多畝地盤。”[25]張裕平易近原型曹永明之子回想:

貧農、雇農他們太不幸,到了炎天能吃點飯,能給他人干活能吃點飯。一到了冬天,他就在家坐著沒得干就得餓肚子。我爹那時辰,冬天割草給了田主,都脫了衣服,脫下背心露年夜膀,冬天凍著,三九天割草……我的年夜爺,家里不幸,最后逝世了,我爺跟我奶奶接踵二三年都逝世了,姑姑想不開吞藥了,就剩我爹跟我伯伯。[26]

在涿鹿四周的懷來村落,農人對于地盤的盼望異樣激烈,“從我們和給田主作活的工人的對話中,看到了農人請求地盤屋子的急切。(工人叫張鳳儀,是王老五騙子房地全無)問:‘你翻身了吧?’答:有地就翻了身。‘不給我地,我仍是下天堂,有了地我就上了地獄。’”[27]置諸全國,地盤題目更是中國農人最為主要的題目,也是形塑村落社會關系和精力狀況的決議性原因。1926年,廣東省農人代表年夜會文件指出:“人類靠地盤來生涯,比如靠空氣和水是一樣”,“田主看清了農人離開地盤,比如魚之離開水一樣,田主在這個情況和他的特權之下,常常把地租進步至每畝地全收獲百分之五十至八十之高額。”[28]無疑,好像當下社會無房青年的精力生涯必深受房價塑造一樣,1949年前如侯忠全、周月英、張裕平易近等缺少地盤的農人,其精力生涯也必定遭到地盤題目的深入影響(甚至安排)。

可以說,《桑干河上》以史無前例的準確記載了華北村落的物資保存及其精力狀態。它所反應的汗青深度與廣度都超越五四發蒙文學。同時,也彌合了公民性病癥患者與“新人”之間的深入裂隙:假設農人“公民性病患”不是源于深植其內的難以辨識的“文明基因”而是由外力壓抑而成,那么如許的農人就完整能夠經由過程抗衡、解除內在壓力而從頭激活,完整具有成為“新人”的潛能。《共產黨宣言》稱“無產階層在這個反動中掉往只是鎖鏈。他們取得的將是全部世界”[29],便是此意。對此,蕭公權指出:“中國農人持久構成的特色,對政治不關懷,對本身的經濟狀態不滿足,不難跟隨許諾讓情形變好的人,擁有忽然迸發出來的暴力才能,使他們特殊合適成為共產主義反動,或任何與他們的急切請求顯明有關的其他類型兵變的東西。”[30]這意味著,即使只要單一經濟動因,農人也能夠走上反水現存政治軌制與社會次序的途徑,更況且在此經過歷程中反動還經由過程思惟啟示(如訪貧、抱怨)從頭翻開農人懂得世界與人生的視野。由此,對“精力奴役的創傷”與馬克思主義汗青的邏輯整合,就組成了《桑干河上》在“新人敘事學”方面“綜合”發蒙與反動的價值不凡的測驗考試:它承續了公民性批評目光,卻又脫出不再順應時期的發蒙文明計謀,而以反動文明計謀設定本身的論述機制。

這種綜合,再度組成了《桑干河上》令人難忘的另類。那么,丁玲何故能做到這一點呢?究其緣由當在兩層。(1)“深刻生涯”的成果。簡直,丁玲餐與加入土改時光不長,但早年村落經過的事況尤其洞察情面圓滑的懂得力,對其寫作至關主要。“丁玲盡頂聰慧”,“人的心坎運動,也能看得明白”[31],她本身也表現:

(我)有一點能耐,無論什么人,我都能和他聊天,好象都能說到一塊兒。我和那些老邁娘躺在炕上,倆小我睡一頭,聊他們的家常,她就和我講了:什么兒子、媳婦啊,什么鬧架不鬧架啊,有什么賭氣的處所啊,有什么難堪的工作啊;村莊里誰家是大好人啊,哪一家窮啊,哪一家欠好啊。[32]

這使她能看見所謂“公民性病癥”之下更為實際、赤裸的村落人生喜劇,并以悲憫情懷浮現其不幸,探尋其轉變之道。(2)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方式。較之發蒙主義習氣于、知足于抽象地從文明層面掌握個別命運,馬克思主義則保持在詳細的政治經濟周遭的狀況中懂得個別,更器重“時期的一粒塵埃”之于農人個別的寄義。這兩層起因,使丁玲能勝利地將農人“精力奴役的創傷”與地盤題目對接起來,由此復原其內涵邏輯聯繫關係。是以,較之《創業史》等社會主義典范之作,《桑干河上》獨具公民性批評視野,較之《原址》《白鹿原》《存亡疲憊》等新汗青小說,它又葆有可以或許扎根于村落“保存的命根子”(地盤題目)的方式上風。

不外,從政治經濟學視野進手,將思惟與保存、認識與汗青處置成彼此天生的關系,還只能說是右翼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是以,《桑干河上》這種轉機時期的“新人敘事學”必定帶有所謂“舊實際主義”的顯明陳跡。實在在文學史上,《桑干河上》簡直被目為介于“舊實際主義”與“社會主義實際主義”之間過渡性質的作品。[33]既這般,其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特征又表現在什么處所呢?

三 年夜汗青與“人的目標”

社會主義實際主義在《桑干河上》中的表現,在于將農人歸入“人在汗青中生長”的論述機制。實在,“新人”論述在右翼馬克思主義中并不顯明,但由于實際的反動實行的請求,它才逐步呈現,甚至在《講話》中被作為政策請求表述出來。既這般,《桑干河上》借使倘使只是唯心主義地浮現農人的心理/心思創傷,生怕無法知足實際與文學對于“新人”的等待。是以,“人在汗青中生長”就成為《桑干河上》在講述“新人”故事時的主要考量根據。

在小說中,除張裕平易近較早接觸八路軍外,年夜多身負“精力奴役的創傷”的農人對階層斗爭、社會束縛之“年夜汗青”所知甚少,“生長”就更談不上了。但地盤改造的和風細雨終于將大都農人推向“生長”之途。緘默的簡直不被人留意的看園人李寶堂在與錢文貴的斗爭中走上前臺,被選為斗爭年夜會主席和評地委員。郭全老夫也因善于運營地盤而被選為評地委員,甚至侯忠全也被“喚醒”:“這老頭可誠實”“現在算醒過去了!”(《桑干河上》,第418頁)女性覺悟異樣顯明。董木樨不再忌憚批駁、年夜慷慨方往閉會。至于張裕平易近和程仁就更戰勝了各自的“磕絆”而真正成為帶頭人。這些農人產生了變更:“他們結成了一氣,后面又有幾個區上同道撐腰,似乎那些人就突然高峻了,他們成了有權勢的人,他們真就成了辦公務的人,也不冷傖,也不客套,有說有笑的。”(《桑干河上》,第414頁)顯然,這是和國度、階層產生融會的“汗青之人”。不外,《桑干河上》與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關系卻比《狂風驟雨》《創業史》等復雜得多、另類得多。

一方面,和其他作品一樣,“人在汗青中生長”論述機制在小說撰寫經過歷程中堅持著強勢存在。這表示在,對合適此機制的人物簡直照實歸入,如某類樸素、能干的農人在昔時土改中相當罕見:“疇前是只會休息,一句話不說,后來顛末斗爭的錘煉,變得能說會道,并且很有組織才能。如許的人最不難接收黨的戰略思惟,不搞過激舉動,也不像某些游平易近分子那樣不難墮落蛻變。”[34]《桑干河上》所寫李寶堂、郭全、任天會等農人多屬此類。同時,對不合適生長機制的人物本領資料則多有選擇、改寫。好比,依照預設,“新人”是“在汗青中生長”起來的,而他(她)一旦進進成熟階段,就必是果斷的公而忘我的反動者,但是從實際土改來看,講座場地情形毋寧復雜得多。尤其華北野戰軍戰事掉利招致張家口不保,丁玲等任務隊簡直是倉促撤離,但溫泉屯農人(尤其積極分子)卻不克不及一走了之,他們不得不面臨“變天”以后的壓力。還鄉團離開溫泉屯以后,田主“紛紜向分地農戶索地要糧”,“良多農戶懼怕,就把分得的地盤和食糧、財物,都給這些田主富農送了歸去。”[35]但還有較此更嚴重的,是產生不測事務:

他們在九堡村南的虎頭山商討決議計劃,作出決議后,韓巨金命曹永明和劉蒼回村組織平易近兵,往出拉步隊,他率其別人員向東北的欒莊一帶動身,當他們達到欒莊南的李窯四周時,張步州、王彥謀害反叛。忽然將區委書記韓巨金和李功槍殺,任志會雖覺忽然,但也未加禁止和否決,加上恐懼懼怕,默許了叛徒罪行,持續侍從著叛徒行進。[36]

任志會、曹永明都是寫進《桑干河上》的人物。尤其曹永明,與丁玲相當熟習,但此事產生以后,身為溫泉屯村武委會主任的曹永明也終極“叛變”:“(他)把槍交給了懷來的‘保警團’。可沒過多久,公民黨又被打跑了。由於交槍的工作,曹永明被解雇了黨籍”,“上邊引導罵曹永明:你是剛強的共產黨兵士,怎么能把貧民的兵器交給革命派呢!”[37]對以上諸事,《桑干河上》不曾觸及。當然,這可說明為小說僅截止到土改成功之時。不外此種說明不算充足。實在,即使寫到還鄉團,此類投敵現實也是“不成論述之事”,由於“新人敘事學”不年夜能夠包容這般真正的資料。作為參考的是,知俠撰寫《鐵道游擊隊》時曾遭受重要好漢原型徐廣田“交槍”不干反動的宏大為難,最后作家只好讓小說中好漢“提早”就義,隔離論述主人公投敵的能夠。可以說,即使《桑干河上》寫到土改以后,曹永明“交槍”之事也斷不會呈現在“新人”張裕平易近身上。作為證據的是,小說中張裕平易近、程仁或有缺乏,但無真正性質嚴重的毛病。同時,丁玲在觸及曹永明的公然文字中從未說起這段汗青,好比1953年公然頒發的致曹永明信只是含糊說到:“我了解了你的情形,也了解了良多人的情形。”[38]這些回避,是“人在汗青中生長”論述機制的必定。當然,假如作家真要寫出相似“交槍”之事,那張裕平易近就不年夜能夠留在“新人”行列,“叛徒”會是更合適地位。而這,恰是《紅巖》講述背面人物甫志高(原型為重慶地下黨委書記冉益智等)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桑干河上》中,“汗青”對小我的改寫、規訓卻又是無限度的,或許說小我在“生長”中并未被“汗青”徹底整合,而是堅強堅持了本身邏輯的完全性。普通來說,在比擬規范的“新人敘事學”中,“生長”包含兩個層階:一是個別經由過程階層史視野從頭翻開世界,二是個別借助新的世界不雅從頭確立自我認同以及人生選擇。借使倘使循例寫來,《桑干河上》中張裕平易近、周月英、趙得祿等農人必經的“生長”之途就是先發明貧民被搾取與奴役的汗青本相,繼而天生同為“刻苦人”的群體認同,以此為基本,再生收回推進汗青提高的“舍小我而就年夜義”的獻身精力及行動,終極成其為“新人”。這是從喜兒、郭全海到朱老忠、吳瓊花、梁長生等配合根據的論述機制,但《桑干河上》卻還有“生長”途徑:丁玲固然也觸及“新人”的汗青重構和認同重建,但重心卻在彼而不在此。那么,《桑干河上》中 “新人”是以作甚動力展展其“反動之路”呢?

(1)堅強的好處訴求。普通而言,“新人”老是經過對階層搾取本相的熟悉進階到“公平的世界”的尋求,《桑干河上》的農人卻不甚雷同:他們不消“啟示”就了解本身命運乃貧窮所致,甚至了解貧窮因田主所致,但他們很少假想一小我人同等、配合富饒的社會。相反,對于地盤、財富的激烈盼望安排了他們的心坎,如“婦女對分果實真留意得緊”,“如果本身多分得一把掃炕的掃帚都是歡樂的。”(《桑干河上》,第82頁)甚至忘記應有的階層友誼和需要的彼此體恤,“趙全功不要果子地,他們只好找了一塊二畝半水地給他,趙全功又嫌少”,“又找了半天,找了一塊足有三畝半的水地給趙全功,趙全功才歡樂了”(《桑干河上》,第429頁)。這類農人雖也投身土改活動,但他們的熟悉極為無限,其設法與雷蒙·阿隆所批駁的工人心思頗為相仿:“讓這些工人更有感觸感染力的并不是巨大的義務,而是近期就可以取得的利益。”[39]對此,蕭公權亦有深具汗青感的察看:

餐與加入各次政治反叛的農人,和置身事外的農人,他們的外不雅和行動基礎上是雷同的。一個簡略的欲看——活下往的意志——擺佈他們的舉動與革命;耕種地盤保持保存以及本身和家庭的艱巨生涯占據了他們的留意力和精神,王朝的鼓起沒有在他們的腦海中注進一點政治熱忱,王朝撲滅也沒有把他們釀成決計轉變社會和政治的反動者。[40]

這種深深扎根于基礎保存的“簡略的欲看”,在梁生寶等“新人”故事里從一開端就遭到激烈警戒并排擠,但是丁玲并未予以明白否認。相反,與他們遭遇的“精力奴役的創傷”一樣,這種堅強的好處訴求也被《桑干河上》懂得為“人的生涯”的公道部門。(2)愛與莊嚴的需求。不丟臉出,假如《桑干河上》任由好處、私欲差遣農人,那么他們勢難成為“新人”。對此,其他作品往往號召“利他”的公理感、同情心及就義精力,主人公藉此克服“小我”私欲而成其為“新人”,但《桑干河上》號召的是仍屬“利己”范疇的被愛與被尊敬的需求。張裕平易近最後接近八路軍是由於覺得被關懷,周月英也從土改中覺得了做人的莊嚴。

以上兩層,無論被愛、被尊敬的需求,仍是堅強的好處訴求,皆合適馬斯洛提出的需求條理實際。《桑干河上》是以不同凡響——它把“新人”的“反動之路”牢牢地扎根在其小我心坎深處的欲看(甚至是灼熱的利己的分歧理打算),而非對公正、公理之“新世界”的抽象向往。不克不及不說,這一安身點與黑格爾甚為接近。黑格爾以為,準繩、任務等“廣泛的、抽象的工具”“是一種能夠性,一種埋伏性”,但這種抽象目標還須經過更深入之物的推進才幹釀成舉動:

阿誰使它們舉動,給它們決議的存在的原動力,即是人類的需求、天性、愛好和熱忱。我要把什么工具履行起來,成為現實,乃是我的熱鬧的愿看:我必需餐與加入在里面,我愿意從它的實行而獲得知足。假設我要為任何目標而運動,它無論若何必需是我的目標。我必需同時在這種餐與加入中,貫徹我的目標,獲得知足。固然我為他運動的阿誰目標,有良多不是我所關懷的方面。[41]

實在,農人對任務隊所宣講的有關束縛的“年夜汗青”未必有愛好,但土改所以取得普遍支撐,重要仍是由於有數農人可從中發明“我的目標”,進而“貫徹我的目標,獲得知足”。《桑干河上》照實地記敘了如許的反動:“他們對食糧、累贅、向田主計帳,都是很管帳算,可是對這些什么汗青,什么階段,就不愿意往清楚了,也沒有愛好聽下往。”(《桑干河上》,第110頁)這意味著,懸殊于同時期作品,《桑干河上》的“新人敘事學”追求的是“年夜汗青”與小我欲看(“我的目標”)之間的彼此認可與有用互動,即要在“汗青”與小我之間獲得共鳴甚至配合好處:“假設人們要使他們本身對于一件工作關懷起來,他們就必需把他們的保存灌注貫注到這件工作里面往,而從它的完成獲得知足。”[42]這與其他作品用“年夜汗青”壓抑甚至“覆滅”小我的強迫手腕年夜不雷同。當然,《桑干河上》的“生長”不克不及不是以異常艱巨,由於馬斯洛所言“平安需求”異樣是農人的“我的目標”。以平安不雅之,介入土改顯系風險舉措。是以,農人往往謹嚴而又實際,就是干部們也“盤算斗不斗得過人,他們總得想想后路。”(《桑干河上》,第247頁)這般“新人”,當然會浮現竹可羽所批駁的“農人的落后、搖動和反叛”。[43]

由上可見,《桑干河上》追求汗青與小我對話、將基礎緊緊扎定在“我的目標”之上的“新人敘事學”,懸殊于20世紀50-70年月以汗青規訓小我為重要特征的主流新人講述。這種測驗考試不單更具有汗青與人道的深摯基本,同時也是極具發明性與挑釁性的實驗。當然,由于不愿與公民性批評切斷關系,《桑干河上》簡直在“國民的教導學”的意義上存在竹可羽所責備的“掉敗”。這種“掉敗”,顯示《桑干河上》并非完整處于社會主義實際主義安排下的單一認識形狀產品,而是它與發蒙主義公民性批評傳統、右翼之“舊實際主義”傳統反復對話、調適的成果。在約翰·菲斯克看來,文明永遠“是社會關系圖中居于分歧、有時甚至是對峙位置的群體間的一種沖突,生孩子意義的經過歷程(畢竟是文明經過歷程)是一場社會斗爭”[44],這一察看置諸《桑干河上》再適合不外。是以,在20世紀40-50年月這一轉機時期,《桑干河上》糅合反動、右翼與發蒙的敘事盡力具有特別的癥候意義。它對于1949年后的“新的國民的文藝”的建構與成長更具有不成或缺的資本意義。遺憾的是,《桑干河上》在昔時已不被懂得,到“重寫文學史”思潮突起以后,更被不少研討者搜索枯腸地貼上概念化寫作、政治式寫作的標簽。依此不雅之,丁玲昔時不甘從俗的“新人敘事學”實驗,生怕畢竟要為流俗所誤了。

注釋:

[1] 竹可羽:《論<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研討材料》,袁良駿編,天津:天津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396-397頁。

[2]〔美〕杜贊奇:《從平易近族國度解救汗青》,王憲明等譯,北京:社科文獻出書社,2003年,第19頁。

[3] 毛澤東:《毛澤東文藝論集》,北京:中心文獻出書社,2002年,第259-260頁。

[4] 盧燕娟:《國民文藝再研討》,北京:文明藝術出書社,2015年,第56頁。

[5] 張慧瑜、毛尖:《無法表述的芳華:談年夜陸芳華片》,《文藝爭叫》2014年第10期。

[6]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重印媒介》,《丁玲研討材料》,袁良駿編,天津:天津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163頁,第165頁。

[7] 周明:《丁玲在桑干河畔》,《中國文明報》2012年5月17日。

[8]〔美〕海登·懷特:《后古代汗青敘事學》,陳永國、張萬娟譯,北京:中國社會迷信出書社,2003年,第173頁。

[9] 蔣樾、段錦川:《狂風驟雨》(記載片),2005年攝制。

[10]〔美〕蕭公權:《中國村落:19世紀的帝國把持》,張皓、張升譯,北京:九州出書社,2018年,第496頁。

[11]〔美〕蕭公權:《中國村落:19世紀的帝國把持》,張皓、張升譯,北京:九州出書社,2018年,第566頁。

[12] 齊谷:《也談<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光亮日報》1950年12月23日。

[13] 丁玲:《給曹永明同道的信》,《丁玲研討材料》,袁良駿編,天津:天津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135頁。

[14] 劉年夜先:《20世交流紀文學關于農人的想象:多樣古代性考核》,《西方叢刊》2006年第4期。

[15] 馮雪峰:《論平易近主反動的文藝活動》,《馮雪峰選集》,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6年,第4卷,第47頁。

[16] 胡風:《置身在為平易近主的斗爭里面》,《胡風選集》,武漢:湖北國民出書社,1999年,第3卷,第189頁。

[17]〔美〕酒井直樹:《古代性與其批評:廣泛主義和特別主義的題目》,《后殖平易近實際與文明批駁》,張京媛編,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1999年,第409頁。

[18]〔英〕格魯塞爾:《汗青哲學:批評的論文》,隗仁蓮譯,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3年,第35頁。

[19] 晨風編:《胡風路翎文學書簡》,合肥:安徽文藝出書社,1994年,第37頁。

[20] 胡繩:《評路翎的短篇小說》,《路翎研討材料》,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1993年,第115頁。

[21] 馮雪峰:《<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在我們文學成長上的意義》,《文藝報》1952年第10期。

[22]〔德〕黑格爾:《汗青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書社,2010年,第20頁。

[23]〔英〕Robert J.C.Young:《后殖平易近主義與世界格式》,南京:譯林出書社,2008年,第11頁。

[24] 黃丹鑾:《尋覓丁玲“本身的聲響” ——重評<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女性視角》,《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11年第9期。

[25] 《狂風驟雨——元寶村土改紀事》,鳳凰衛視“鳳凰年夜視野”2012年12月12日。

[26] 《狂風驟雨——元寶村土改紀事》,鳳凰衛視“鳳凰年夜視野”2012年12月10日。

[27] 《懷來縣第一區地盤改造活動的周全總結》,張家口檔案館躲,館躲編號DG01-000100134-0053。

[28] 《廣東省第二次農人代表年夜會的主要決定案(一九二六年蒲月)》,《第一次國際反動戰鬥農人活動材料》,國民出書社1983年版,第305-306頁。

[29]〔德〕《共產黨宣言》,中共中心著作編譯局譯,北京:國民出書社,1964年,第58頁。

[30]〔美〕蕭公權:《中國村落:19世紀的帝國把持》,張皓、張升譯,九州出書社2018年版,第614頁。

[31] 李又然:《丁玲——回想錄之二》,《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4期。

[32] 孫瑞珍等收拾:《丁玲談本身的創作》,《丁玲研討材料》,袁良駿編,天津:天津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210頁。

[33] 馮雪峰:《<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在我們文學成長上的意義》,《文藝報》1952年第10期。

[34] 李新:《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想錄》,太原:山西國民出書社,2008年,第244-245頁。

[35] 李兆生:《丁玲在桑干河上》(外部材料),涿鹿:涿鹿縣政協,2017年,第279頁。

[36] 李兆生:《丁玲在桑干河上》(外部材料),涿鹿:涿鹿縣政協,2017年,第281頁。

[37] 《建國年夜土改:3億農人分田立命》,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03/175018355377.shtml。

[38] 丁玲:《給曹永明同道的信》,《丁玲研討材料》,袁良駿編,天津:天津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136頁。

[39]〔法〕雷蒙·阿隆:《常識分子的鴉片》,呂一平易近、顧杭譯,南京:譯林出書社,2005年,第81頁。

[40]〔美〕蕭公權:《中國村落:19世紀的帝國把持》,張皓、張升譯,北京:九州出書社,2018年,第612頁。

[41]〔德〕黑格爾:《汗青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書社,2010年,第22頁。

[42]〔德〕黑格爾:《汗青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書社,2010年,第22頁。

[43] 竹可羽:《論<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研討材料》,袁良駿編,天津:天津國民出書社,1982年,第396-397頁。

[44]〔美〕約翰·菲斯克:《解讀民眾文明》,楊全強譯,南京:南京年夜學出書社,2006年,第46-47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